資料來源:人間福報-奇人妙事,2009年11月29日32歲陳彥云自利利他 回收處不屯貨 積點數換贈品
【本報台北訊】大學企管畢業、六十六年次的陳彥云,她的工作是一般人視為環境髒亂的資源回收業,目前她的家族全心投入,回收處不僅不髒亂還有喝茶廳,她首先創立會員制的資源回收制度,目前共有二千五百名會員,全天候幫她創立的「苗栗資源回收公司」收集可回收資源,其中不乏是上了年紀的阿公、阿媽。
出社會後在苗栗縣衛生局當行政約聘人員,讓她了解資源回收對環保的重要性。她自問:「何不從事一種可以做公益的事業?」於是成立了資源回收處。
資源回收業競爭很激烈,如何吸引兩千多位會員幫忙?陳彥云說,「不屯貨」讓回收場內能維持清潔、乾淨,公司內還闢出一個角落,提供茶點,讓送資源到回收場變賣的阿公、阿媽休息、聊天,另外還設計積點卡,讓會員累積點數換汽水、醬油等日用品,建立信任感與向心力。
陳彥云說,久了之後,會員都習慣將資源回收物送給她處理,苗栗資源回收公司有了穩定的「貨源」,也就有穩定的獲利,加上靈活的訂價提高現金週轉率,雖然創業僅約一年,但業績持續成長。
陳彥云也是勞委會微型創業楷模代表。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很肯定,指這些創業人都具有堅毅、熱愛這塊土地的特質,在不景氣時創業,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,對穩定就業市場助益很大。
之前在yahoo科技新聞中的綠生活,恰巧看到資源回收這個議題在經濟與環境的糾結。拾荒一向是被認定為淪落的「工作」,賺取微薄小利來過生活,但是在層級間地位如此低下的事情,也能從中創造出商機,對事情一個念頭的改變真的就創造出不可能的可能,如此,社區經營能否也透過這樣的想法,來創造健康積點,把健康跟生活給串接起來,在生活中隨手得到健康。
先前看到了自行車風潮,創造了無限商機,也有人順勢大賺一筆,政府將其定調為休閒運動,也是車廠所提的所謂「六輪生活」,四輪加兩輪,用汽車先把自行車載到郊區,如此一來,反而增加了能源耗用;民間團體所建議的是,在生活中落實,除了11號公車(即步行),就是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,才是節省能源、減少碳源的首要方法,這所謂的六輪生活根本上就完全違背了這種自行車生活。
再說,在沒有自行車道的設置前,這根本就是拿自己的生命與瘋狂的機車、汽車爭道,身為機車騎士的我,覺得太恐怖,雖然蜀有二僧的故事告訴我們,「做就對了」,但這攸關性命的事得謹慎小心。不過,這也不是說自行車權就至高無上,相對之下,還有更弱勢的步行族,尊重別人的使用權是基本守則,這件事已經被忽略很久了。
同時,如果自行車生活得以落實,不需特定時間、不需任何理由,輕輕鬆鬆、幾近隨手可得的,為自己健康加分,就像是每天不搭電梯而改走樓梯(5層),每年可以順便減下5公斤,雖然效果很小卻保證不復胖(溜溜球效應已經告訴我們,不正常減胖方式,其復胖的可怕!!)
這值得去檢索,除了自行車有這種便利性,還有什麼是可以每天做,同時也訓練心肺功能、肌耐力或柔軟度,達到運動效果的活動,值得探就一番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